English

名人故居 为何门庭冷落

2000-08-08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晋瑜 我有话说

作为六朝古都和新中国的首都,许多历史名人都在北京留下雪泥鸿爪,名人故居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永恒的魅力吸引着游人,它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,从某种意义上甚至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,所以一个名人故居或纪念馆的开放,意义重大。北京现存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有近百处,很多成为吸引游人的旅游热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但长期以来,博物馆业“门庭冷落车马稀”。这些名人故居实际情况如何呢?

大多数博物馆门庭冷落

老舍纪念馆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,是1984年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这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主要有李大钊、齐白石、程砚秋、梅兰芳、茅盾等6人。1997年,由北京市文物局投资500余万元的老舍纪念馆修缮之后,至1999年,在老舍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。开馆当天有200余人参观,一月内人数上千。然而今年的老舍纪念馆和去年同期相比参观者下降了50%。

宋庆龄故居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45号。办公室负责人郭静说,宋庆龄故居原是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,1963年利用王府花园的一席之地辟成了庭院,宋庆龄在此工作、学习、生活,直到1981年去世。宋庆龄故居现在文物藏品一万余件,主要有宋庆龄的手迹,书画、家具、衣着、日用品和纪念品等。既可以作为王府花园的旅游景点,又是名人故居,宋庆龄故居情况稍好些,尤其是最初属于内部开放,人们参观都得排队,但1986年公开对外开放后,第一个月参观的人数就下降了1/3,而且逐年减少。

位于交道口后圆恩寺的茅盾故居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下属单位,跟其它故居不一样,并非独立的单位。负责人宋怀冰介绍说,茅盾故居主要是展示起居原貌以及生平展。每年参观者大约有2000多人,近几年比原来多些。但冬季里人少,淡季时只每周只开三次馆。故居不像公园,大家一般喜欢经常去公园,而故居往往是“一次性”的,他们注重的主要是社会效益。如果侧重于赚钱,可能就违背了原来的指导思想。宋怀冰认为国家应该给这些博物馆类的单位适当扶持,不能指着他们赚钱。他说:“故宫的砖头都踩成什么样了?一个博物馆,不能单纯地扩大收入,那样倒是挺热闹了,可文物会受到影响,气氛也不对。”

名人故居缘何不景气

老舍纪念馆的参观者中,学生、零散的游客以及老年人占较大比例。由于老舍的很多文章列入课本,所以在学生中影响面比较广,一些学校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学习。北京市4年前实行了博物馆通票,购买年票可以参观50家博物馆。这样,持有通票的人们常常会光顾纪念馆,持有老龄证的老年人也可以免费参观。另外由于在国外有老舍研究会,通常还会有一些欧美的游客来参观。老舍纪念馆馆长徐明说,几乎所有的名人故居开放后都不景气,原因主要是受展览内容局限。只是维持现状,限于生平展。其它原因,比如交通、宣传不到位,地域狭小,展览内容单调,没有新意,不善于挖掘展览的活力,只维持现状,没有趣味性、知识性。主要还是观念问题。国外是高雅殿堂,像顶礼膜拜,咱们大都是看热闹。纪念馆的发展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。北京市博物馆制定有关规定,将逐步地给博物馆实行断奶。这中间有很多矛盾,博物馆既是高雅的殿堂,又要有收入,单靠简单的陈列就不好办了,可能有的单位就要靠“出租”过日子。如果联合起来发展,比如有部门专门负责、制定统一票价,包括参观者的行程安排等,情况会好些。另外如果与小型专题展览等类似的短期行为配合,效果也不错。但它的存在肯定是有意义的。因为老舍效应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随之而来的将是广泛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,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纪念馆事业的不断发展。

宋怀冰认为社会效益有时是看不到的,不是说今天参观了明天就成雷锋。很多东西不能急功近利,没有长远的打算不行。这是整个民族有没有精神支柱的问题。从本质上讲,博物馆属于精神建设,不是赚钱单位。

郭静说,名人故居不像旅游景点的开发,比较单一,宣传及其它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够。如果说成末代皇帝故居或者是政治性名人,来的人可能多些。他认为体制、机制是主要问题,如果统一、系统地管理情况会好些。现在只能维持原样,一些物品已经保存了几十年了,由于条件差,自然损害严重,是否保持到下一代都很难说。

尽管这些故居类纪念馆的负责人对其现状及前景都不太乐观,但无一例外地肯定了名人故居存在的价值。因为毕竟是一代伟人;作家与其他名人不同之处又在于其文学精神的影响作用。这种精神与思想的影响可以超越时代、超越国界和民族。国外对于作家故居都比较重视,都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景点加以保护。如俄罗斯的托尔斯泰的故居,英国的莎士比亚故居,法国巴尔扎克故居。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,一些古老胡同被宽阔的街道和现代化建筑所取代,名人故居却应该保留下来。但故居何时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又非一招一式、一时一夕可以扭转。从博物馆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展览内容、陈列形式到表现手段看,相当一部分博物馆似有不同程度的改观,在市场经济大潮下,各馆有各馆的高招,各家有各家的路数,有的可能已经寻到了平衡和发展的路数,有的可能还在徘徊和彷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